星期四, 4月 25欢迎访问陈里博士官方网站!
Shadow

(人民网)陈里:完成脱贫硬指标,关键是摆脱“深度贫困”束缚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2020贫困县全部摘帽。完成这一硬指标,脱贫攻坚还需哪些工作?土地出让收入“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农”的要求,对收入分配格局、乡村振兴有何影响?农民变市民,1亿人进城落户是否会让各地“人才争夺战”愈加激烈?

2019全国两会大幕拉开,人民网强国《两会V观察》栏目今日起推出,首期邀请三农、社会问题专家陈里为网友解读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相关问题。

陈 里

三农、社会问题专家,中央政法委政法综治信息中心原主任

完成脱贫硬指标,关键是摆脱“深度贫困”束缚

要实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2020贫困县全部摘帽”目标,关键就是要解决“深度贫困”所带来的问题及产生的影响。我认为,要摆脱“深度贫困”的束缚,需要激活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以自身努力与外在扶持相结合,逐步、稳步地脱贫,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可持续脱贫之路。

第一步是“自力扶贫”。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自立自强的脱贫斗志与勇气,通过在知识、技术和思想上的帮扶,提高他们自主脱贫致富的素养。从哲学上来说,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各方条件都支援的情况下,暂时脱贫了;但如果没有了外部支援,就会再次返贫。这样一来,脱贫摘帽的目的也就不可能实现。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必须从基础抓起,从人的自力能力抓起,通过“自力扶贫”,激发贫困群众及地区的创新创造活力,让滋生贫困的各种“陋习”没有落地生根的土壤。

此外,“自力扶贫”也能提高扶贫的效率,给那些战斗在扶贫第一线的干部减压。随着扶贫攻坚任务落实时间的临近,在摘帽目标的高压之下,一些地方干部常常没日没夜地工作,吃不好睡不着,而群众却不一定满意,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实效率也不高。我认为,除了干部帮扶、政府关心之外,更多的还是要让贫困群众自身加油努力。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自身没有实力,不愿意去自食其力。摆脱贫困必须要改变一部分贫困群众“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思想,从自身出发,撸起袖子加油干。

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驻村扶贫干部在帮助农民平地种树。(新华社)

第二步是“智力扶贫”。知识就是力量。从宏观的方向来看,一些群众之所以陷入贫困境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少科学致富的方法,而学会科学致富的方法就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与储备。从微观的方向来讲,一些地区不能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地改变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就不能为发展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很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境遇。

对于深度贫困地区而言,智力扶贫更多是需要找到科学致富的方法,向群众输送源源不断的知识,改善他们的智力结构,改变他们对于发展的认识,并与“自力扶贫”相结合,达到全部摘帽的效果。

1亿人进城,不是让农村紧缺急需人才倾巢流出

从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看,“人才争夺战”的本质是抢占人力资源的制高点,为未来发展蓄力。对于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强起来靠创新,创新靠人才。

有一部电影的台词,对人才的价值也有这样的描述:21世纪,最宝贵的就是人才。农民变市民,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近两年来,一些全国的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等对于人才的渴望到了极点,纷纷出台人才落户政策,鼓励人才落地发展。

农民进城变市民的一部分人中,有很多大学生、专业技工等人才,从乡村出来奋斗到城市,他们不仅为落脚的城市带去了劳动力,更带去了智慧。而城市有了人才,有了高质量的人才,就意味着城市未来的发展不可限量。

1亿人进城,农民变市民,哪个城市能够抢先一步瓜分这一块“人才蛋糕”,就会抢到发展的杆位。所以,城市才会上演着不同的“抢人大战”。但这样的抢人大战需要规范,需要在宏观政策上适度进行掌控。

2018“蓉漂”人才荟走进北京,上门“抢人”(人民网)

我认为,这样的现象愈演愈烈,第一个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各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在不同程度地缩小。而要保持发展的领先位置,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就需要靠产业来支撑,向高质量方向发展。为了获得高质量的产业发展,就需要引进不同类型的人才来执行落地。城市发展既需要国际视野的各类高端人才,也需要文化、教育等专业人才,也需要各类专业技工人才。只有聚集了这些人才,才有望在同类型与同规模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

第二个直接影响是带动城市消费,给城市发展注入青春活力。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全国各地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大中小城市。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富裕,给各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各类人才。伴随收入的提高,他们逐渐成为城市消费的主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的发展水平有了差距,比如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等这样的经济中心,人才也逐步向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聚集,拉动了当地城市的消费。从最近各地对于人才开出的各项吸引政策来看,城市吸纳人才,除了学历最看重的就是年龄,要的就是年轻人给城市带来的朝气和青春亮丽。

第三个方面是要对“抢人大战”进行宏观政策调控。说到底,这样的抢人大战是在和基层小城市和农村争夺人才资源。一方面号召人才向基层倾斜,加强基层建设,另一方面也在利用大城市的优越条件从基层挖人。我们能否保证小城市和农村紧缺急需的人才不会因此倾巢流出?过去大城市招引人才首先是归国博士、硕士,现在只要是博士、硕士、本科生,就能无条件进入,还有的地方放宽到大专和中专。这样下去,小城市和基层农村如何留住人才?

因此,中央有关部门应当在宏观上予以政策调控。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人才的分布以及闲置人才的数据是不难得出的。希望目前的抢人大战不要出现失控局面。我国的用人和人才流动必须要有计划性,不能一股脑的推向市场。这绝对不是强者为王的事情。严格意义上讲,对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应该制定人才保护计划,在留人上多给与支持,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总之,“人才争夺战”愈加激烈的背后,我们该思考一下:城市在抢到人才之后,该如何人尽其才?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如何留住,如何发挥作用?各项举措是否得当,是否需要与时俱进的更新?这才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点和关键点。

加快释放土地资源使用红利 让土地“活起来”

土地是万物生长和立足的基础,是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要素,也是“三农”问题关注的重点。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土地出让收入“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农”的要求,可以发挥我国土地制度的特色和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不过,由单一的土地资源带来的收益,在提倡农民收入稳定、多元化的背景下,就显得途径有限,很容易造成土地“失血”现象的发生。农民在失去了土地所产生的稳定收入后,就会给乡村振兴带来其他问题,而且都是很现实、急切的问题。

让土地持续产生收入,为农民保收、增收,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所要面临的重大政策性问题。在广大农村地区,土地是集体所有的资源,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纵观农村的土地类型,无外乎有农民的承包地、宅基地和其他经营性用地等。之前,很多土地分散在村民各家各户,资源分散、不能高效利用。而解决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就是要让土地“活起来”,加快土地资源使用红利的释放,让农民更多受益。

我认为,首先要促进土地经营权的灵活流转和使用,在保持基本土地关系不变的前提下,把土地的产权理顺,放活经营权。按照中央的有关顶层设计和部署,土地资源潜力挖掘所产生的价值最终是要让群众受益。因此,各地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的先行先试在规模上可以适度延展,为土地出让收入“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农”积累宝贵经验和探索可行的模式。

四川仁寿县水利村深化产权改革,盘活宅基地,贫困村变幸福新村。(人民视觉)

其次,涉及到农村宅基地的方面,要严格坚守底线。农村宅基地的制度是基于我国农村发展实际的独特制度。在充分保障农民相关权益的基础上,在可控范围内适度放宽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从资金、技术、运营等方面为农村带来焕然一新的变化,激活宅基地蕴含的价值。

最后,其他经营性用地可以适当用在以产业为支持、以乡村为特色的产业发展上。通过实践,我们都有这样的认识:单一的产业不能振兴乡村。要促进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多样发展,为乡村振兴带去特色,就需要在农村发展适当的规模型产业,新增一些经营性用地。因此,在严格坚守底线,确保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不突破建设用地规模、不破坏生态环境和人文风貌的前提下,进行统筹兼顾,才是长久之计。

总之,乡村振兴需要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让群众有获得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