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4月 23欢迎访问陈里博士官方网站!
Shadow

Blog

陈里: 三治融合走好乡村善治之路

媒体报道
2019年3月23日,清华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沙龙第二期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功举办。本次沙龙由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教授主持,邀请到三农专家、中央政法委政法综治信息中心原主任陈里博士进行了“三治融合走好乡村善治之路”的主题分享。                                                      沙龙现场邓国胜(主持人):乡村振兴战略是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期我国重大发展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4日,国务院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分别明确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是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2019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会议强调“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抓实建强基层党组织,整顿...
陈里:深度贫困地区如何走出一条可持续脱贫之路

陈里:深度贫困地区如何走出一条可持续脱贫之路

三农观察
日前,人民网刊登了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央政法委政法综治信息中心原主任陈里的文章《深度贫困地区如何走出一条可持续脱贫之路》,全文摘录如下:  陈里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智库高级研究员 中央政法委政法综治信息中心原主任     要实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2020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在解决“深度贫困”所带来的问题及产生的影响。我认为,要摆脱“深度贫困”这个问题的束缚,需要激活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推进深度贫困地区逐步、稳步的脱贫,从深度贫困地区的自身努力与外在扶持现结合,以“自力扶贫”与“智力扶贫”为主要手段,促进深度贫困地区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可持续脱贫之路。 第一步是“自力扶贫”。扶贫先扶“自”。扶“自”就是帮助贫困群众建设自力、自强的脱贫斗志与勇气。通过在知识上、技术上、思想上的帮扶,提高他们的自主脱贫致富的素养。假如不能够让贫困群众的自主脱贫能力提升,也就难以谈及其它的脱贫手段与方式。从哲学上来说,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因而,在各方条件都支援的情况下,暂时脱贫了,但如果外部支援没有了,再次返贫,脱贫摘帽的目的也就不可能实现。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还是必须从基础抓起,从人的自力能力抓起,通过“自力扶贫”,激发贫困群众及地区的创新创造活力,让滋生贫困的各种“陋习”没有落地生根的土壤。 此外,“自力扶贫”也能把从事繁重扶贫工作的干部从“忙”中解脱出来,提高扶贫的效率,给那些战斗在扶贫工作第一线的干部减压。随着扶贫攻坚任务落实时间的临近,在摘帽目标的高压之下,一些地方的干部常常是没日没夜的工作,吃不好睡不着,但群众却不一定满意,对于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实效率也不高。我认为,除了干部帮...
陈里:拿下形式主义“紧箍咒” 释放实干兴业“洪荒力”

陈里:拿下形式主义“紧箍咒” 释放实干兴业“洪荒力”

社会治理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2019年为“基层减负年” 。本文就这一主题,阐述了基层负担过重的现象,将基层减负与摒弃形式主义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对如何进行减负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建议。         近日,中办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聚焦“四个着力”,提出了务实管用的相关举措,体现了中央对基层干部的深切关爱,旨在为基层减负、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一石掀起千层浪,《通知》在基层干部中引发极大反响。          在过去一年的时间,笔者曾先后到16个省市调研、讲课,在与广大基层干部交流中,常能听到基层同志反映负担太重,其中耗费大量精力,占用大量时间的往往不是主职工作,而是重“迹”不重“绩”、 用“新”不用“心”的种种检查考核。其中主要集中在上级和同级部门的考核过多、过勤、过繁,评分又过度追求民众的打分、评价、反馈。群众没反馈不行,有反馈不好不能过!过于繁琐的考核绑架了基层干部,群众,一些吹毛求疵的考评和重责,也伤透了一部分基层干部的心,让群众哗然。滥用信息化严重,特别是微信圈公务、第三方评估群众满意度等带着技术专权的检查考核,基层干部只好为避免被责而想尽对策斗智斗勇,耗时费力,让他们深恶痛绝、又深陷其中,成为了困扰干部的“紧箍咒”。       看是形式主义的新表现,实则顽疾复生的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 明白了根源,就好靶向治疗、对症下药。        就产生的根源来看,形成个别部门形式主义的不外乎三条:一是名利思想出怪,造锦添花要政绩。主要表现在于任务分解层层加码以示重视,报表设置繁细便于出效果,做足表面文章,让基层抠破头,政绩式部署任务; 二是惰懒作风作祟,庸政怠政避责任。主要表现为当甩手掌柜...
(人民网)陈里:完成脱贫硬指标,关键是摆脱“深度贫困”束缚

(人民网)陈里:完成脱贫硬指标,关键是摆脱“深度贫困”束缚

媒体报道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2020贫困县全部摘帽。完成这一硬指标,脱贫攻坚还需哪些工作?土地出让收入“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农”的要求,对收入分配格局、乡村振兴有何影响?农民变市民,1亿人进城落户是否会让各地“人才争夺战”愈加激烈? 2019全国两会大幕拉开,人民网强国《两会V观察》栏目今日起推出,首期邀请三农、社会问题专家陈里为网友解读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相关问题。 陈 里 三农、社会问题专家,中央政法委政法综治信息中心原主任 完成脱贫硬指标,关键是摆脱“深度贫困”束缚 要实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2020贫困县全部摘帽”目标,关键就是要解决“深度贫困”所带来的问题及产生的影响。我认为,要摆脱“深度贫困”的束缚,需要激活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以自身努力与外在扶持相结合,逐步、稳步地脱贫,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可持续脱贫之路。 第一步是“自力扶贫”。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自立自强的脱贫斗志与勇气,通过在知识、技术和思想上的帮扶,提高他们自主脱贫致富的素养。从哲学上来说,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各方条件都支援的情况下,暂时脱贫了;但如果没有了外部支援,就会再次返贫。这样一来,脱贫摘帽的目的也就不可能实现。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必须从基础抓起,从人的自力能力抓起,通过“自力扶贫”,激发贫困群众及地区的创新创造活力,让滋生贫困的各种“陋习”没有落地生根的土壤。 此外,“自力扶贫”也能提高扶贫的效率,给那些战斗在扶贫第一线的干部减压。随着扶贫攻坚任务落实时间的临近,在摘帽目标的高压之下,一些地方干部常常没日没夜地工作,吃不好睡不着,而群众却不一定满意,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实效率也不高。我认为,除了干部帮扶、政府关心之外,更多的还是要让贫困群众自身加油努力。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自身没...
陈里:新时期如何解决土地问题以实现乡村振兴

陈里:新时期如何解决土地问题以实现乡村振兴

三农观察, 陈里微评
土地是万物生长和立足的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要素,也是“三农”问题关注的重点。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土地出让收入“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农”的要求,可以发挥我国土地制度的特色和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不过,由单一的土地资源带来的收益,在提倡农民收入收入稳定、多元化的背景下,就显得途径有限,很容易造成土地“失血”现象的发生。农民在失去了土地所产生的稳定收入后,就会给乡村振兴带来其他问题,而且都是很现实、急切的问题。 解决好土地持续产生收入,为农民保收、增收的问题,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所要面临的重大政策性问题。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土地是集体所有的资源,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纵观农村的土地的类型,无外乎有农民的承包地、自有的宅基地和其他经营性用地等。之前,很多农村地区的土地分散在各家各户手中,户与户分布很散,导致土地资源分散,没有得到高效利用。而解决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就是要让土地“活起来”,加快土地资源使用红利的释放,让农民尽享红利。 首先要促进土地经营权的灵活流转和使用,在保持基本土地关系不变的前提下,把土地的产权理顺,放活经营权。按照中央的有关顶层设计和部署,土地资源潜力挖掘所产生的价值最终是要让群众受益,因此,各地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的先行先试在规模上可以适度延展,为土地出让收入“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农”积累宝贵经验和探索可行的模式。 其次,在涉及到农村宅基地方面,需要严格坚守底线。农村宅基地的制度是基于我国农村发展实际的独特制度。在充分保障农民相关权益的基础上,在可控范围内适度放宽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可以更好的发挥市场的价值,从资金、技术、运营等方面为农村带来焕然一新的变化,激活宅基地蕴含的价值。 最后,其他经营性用地可以适当的用在以产业为支持,以乡村为特色的产业发展上。通过实践,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认识:单一的产业不能振兴乡村。因此,促进农村产...
陈里看两会:深度贫困地区如何走出一条可持续脱贫之路

陈里看两会:深度贫困地区如何走出一条可持续脱贫之路

三农观察
要实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2020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在解决“深度贫困”所带来的问题及产生的影响。我认为,要摆脱“深度贫困”这个问题的束缚,需要激活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推进深度贫困地区逐步、稳步的脱贫,从深度贫困地区的自身努力与外在扶持现结合,以“自力扶贫”与“智力扶贫”为主要手段,促进深度贫困地区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可持续脱贫之路。 第一步是“自力扶贫”。扶贫先扶“自”。扶“自”就是帮助贫困群众建设自力、自强的脱贫斗志与勇气。通过在知识上、技术上、思想上的帮扶,提高他们的自主脱贫致富的素养。假如不能够让贫困群众的自主脱贫能力提升,也就难以谈及其它的脱贫手段与方式。从哲学上来说,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因而,在各方条件都支援的情况下,暂时脱贫了,但如果外部支援没有了,再次返贫,脱贫摘帽的目的也就不可能实现。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还是必须从基础抓起,从人的自力能力抓起,通过“自力扶贫”,激发贫困群众及地区的创新创造活力,让滋生贫困的各种“陋习”没有落地生根的土壤。 此外,“自力扶贫”也能把从事繁重扶贫工作的干部从“忙”中解脱出来,提高扶贫的效率,给那些战斗在扶贫工作第一线的干部减压。随着扶贫攻坚任务落实时间的临近,在摘帽目标的高压之下,一些地方的干部常常是没日没夜的工作,吃不好睡不着,但群众却不一定满意,对于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实效率也不高。我认为,除了干部帮扶、政府关心之外,更多的还是要让贫困群众自身加油努力。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自身没有实力,不愿意去自食其力。因而,摆脱贫困,必须是改变一些贫困群众“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思想,从自身出发,撸起袖子加油干。 第二步是“智力扶贫”。俗话说:知识就是力量。从宏观的方向来看,一些贫困地区的群众之所以陷入贫困境地,很大...
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网络治理

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网络治理

社会治理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科技创新正深度融合、广泛渗透到人类生活各个方面。互联网把人与人连接起来,物联网把物与物连接起来,人工智能将使互联网与物联网连接,万物互联,应该说,目前中国网络时代、数据化时代的雏形已现端倪,大数据势必成为商业模式、社会服务、政府决策、公共管理特别是社会治理、网络治理创新的最重要引擎。在不久前,中政委的政法大讲堂先后邀请了马云、马化腾、周鸿祎等网络界专家,就互联网的安全、前景、创新及在政法工作中的运用做了很好的交流,这些年全国政法部门也都在各自领域内就结合网络大数据等创新做了很好的尝试。无论是运用大数据提升防控风险、打击犯罪能力,还是运用“互联网+公共服务”提高服务群众能力,或是运用信息系统和智能化服务提高司法办案质量,都极大突破人的体力和脑力局限,赋予政法工作前所未有的创新力。为此,作为一名政法工作者、网络舆情研判和新媒体的积极参与者,我也一直在思考,人们该如何紧随时代转型,应对这次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广、深度空前的网络管理的挑战? 随着全球数字化,“连接一切”的时代将到来。“天网”产生海量数据,对海量数据具有超级算力的“天算”和具有超级智能控制的“天智”,将使得未来世界更可知、更可测。这为我们提高政法工作前瞻性、预见性,实现更人性化的管理和更精确化的治理,提供了无限可能。 我国已经进入数据增长爆发期,专家有研究表明2020年,我国数据量达到8ZB,非结构化数据占比达到90%,数据量占全球总数据量的18%。应该说,每个人,既是大数据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也是大数据的缔造者。抓住大数据这个牛鼻子,至关重要!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对社会的利弊将是我们制定网络管理的出发点!从近几年的国内国际大事件,无论是美国大选还是法国黄马甲,包括国内的非法群体聚集滋事,都离不开网络、离不开即时通讯,应该说,微信群等社交软件已经成为聚集潮流,比如法国的黄马甲事件,也叫“...
在2018政商关系法治活动上的讲话 ( 陈里)

在2018政商关系法治活动上的讲话 ( 陈里)

法治瞭望
尊敬的司法界、企业界、媒体界代表: 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很难找到另一个如同四川这般美丽富饶的地方,在中国的文化版图上很难找到另一个灿烂辉煌如同成都这般神奇独特的城市;四川被公认为天府之国,成都被公认为成功之都,“成都,都成”享誉全国,不来让人朝思暮想,来了让人流连忘返。这里孕育梦想也实现梦想,值此中国反腐版司法研究中心全国素能研修西南基地正式揭牌之际,我谨以个人名义对此表示最真诚的祝贺。祝贺我国司法研究领域多了一个新成员,平添了一股新力量。 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党对依法治国,依法反腐败的思想是一以贯之,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要充分领会这一重要思想,结合具体司法实践,形成创新型反腐败司法研究成果。 观念和思维是行动的总开关,牢固树立法治观念,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的先决条件。当前,反腐败斗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阶段性成果,正在逐步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良好局面,这也是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重要成果。为我国“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为学术界理论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民无商不活,国无商不兴。这一次2018新时代政商关系法治研讨,正是在习总书记与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后举办的一次重要研讨,习总书记对民营企业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对新型政商关系提出了既“亲”且“清”的要求和希望。我认为,把这件事做好了,就会实现终极目标——-干部坦坦荡荡,商人心情舒畅,政府做好服务,经济健康发展,企业成长盈利,群众得到实惠。最终我们的社会必将风清气正。 我本人长期在政法领域工作,深知法治道路、法治体系和法治队伍建设的重要...
陈里:互联网+传统文化助力中国梦

陈里:互联网+传统文化助力中国梦

新媒体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悠长历史,那些古老的文明依然鲜活至今,并成为了永恒的经典,其价值越来越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研究与传承,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尤其在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有效地传播给大众,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传统文化无疑是助力中国梦实现的有效形式。我们应当好好研究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文化网络传播问题,增进人们的文化自信、自觉,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的心灵、大脑,走向世界。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为中国文化的现代传播提供了有效平台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发生了深刻变化,互联网在保护、整合、利用文化资源上正显示出无可比拟的巨大优越性。在数字化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新平台新技术,创新文化的现代传播方式,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力与传播力。传统文化只有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质的飞越,需要实现从古代到现代、东方到西方、理论到实践、专家到百姓之间的跨越。互联网新媒体则为中华传统文化实现质的飞越提供了有效和高效的平台。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传统文化得以实现现代传播,在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理论与实践、学者与大众之间架起一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以致用、经世致用的文化桥梁。 需要强调的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维度与国内维度都很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获得国外不少学者和民众的认可与称赞,甚至在一些人那里产生了某种迷恋,近些年国际社会的汉语热、国学热就是例子。如何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的有效传播平台,把中国五千年文化史传播出去,是当今时代一个重大课题。应鼓励更多的历...